【工业】相关的嘉宾专家

  • 汪俊卿

    教授    齐鲁工业大学

  • 裴疆森

    教授级高工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 仇凯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主任

  • 张萍波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以“绿色合成与催化转化”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发表SCI文章10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曾获盐城市“515”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多项,与多家企业合作,有很好的成果转化。201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二等奖,2014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6年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石磊

    沈阳化工大学教授、博导,特色资源化工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聘专家,山东胜华新材料和山东惟普新能源首席科学家,辽宁省化工学会理事。研究领域:新能源关键电池材料,工业催化及精细化工。曾先后获得辽宁省“兴辽英才”科技领军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创新人才、沈阳市第一批科技管家及特派员,多项辽宁省及沈阳市自然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专委会委员、工程热化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委会青年委员、辽宁省化工学会资源化工与材料专委会秘书长。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及完成项目4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新疆兵团重点研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以及多项与知名上市企业合作项目。牵头成立醇、醚、酯绿色合成化大-新疆天业联合工程中心,新能源电池材料创制化大-石大胜华联合重点实验室,获企业持续稳定经费支持。在Accounts Chem. Res., ACS Catal., Chem. Eng. J., J. Catal.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H值为20,已授权技术发明专利60余项。解决行业多个共性关键问题,形成了多项专有技术。

  • 张俊良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包括烯炔与小环化学,不对称催化,近年来设计和发展了一系列手性膦催化剂和配体Sadphos。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学者(跟踪),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资助。是中国化学会第三届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磷化学专业委员会和第一届工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荣峻峰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博士,正高级高

    工,博士生导师;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专家”。碳基纳米材料领域学术带头人。主持筹建了中国石化新能源研究所并担任所长。曾担任国家氢能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石化重点项目及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课题或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催化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工作,主持开发的多项技术实现了工业应用,已申请发明专利266项,获中国专利授权180余项,获国际专利授权39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得中国工程院“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和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一等奖,以及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 郭翎菲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高级技师/副教授

  • 马兵

    上海惠和化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具有10多年微反应工艺研发与工业化经验,已发表论文十多篇,包括JACS和Angew等,已申报专利四十多项曾担任美国康宁公司 (Corning) 反应器技术部应用开发与商务总监,是康宁反应器部门大中华区“1”号员工;保诺科技(北京) 研发经理美国杨百翰大学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有机化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硕士。 同时担任常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 陈霄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星海骨干,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大连市高端人才;2008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2013年于大连理工大学取得工学博士学位;曾分别在美国南卡莱罗纳大学和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进行访问交流;主要从事催化新材料、非常规能源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烯烃低聚、电催化还原、环境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骆广生

    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微化工技术方向创始人和分离科学与技术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微尺度流动化学、微化工技术、分离科学与技术、多相流动与传递、粉体材料制备等研究。致力于微化工理论体系构建和微化工技术从概念到工业应用的突破,揭示界面力、粘性力等对多相微分散体系的调控机制,发展基于剪切力调控的微分散方法和设备,分析微分散过程中动态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探索微尺度混合、传递和反应基本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发展分离和反应过程强化新方法,提出微设备放大和微化工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发明微槽式、微滤膜式、多重孔径微筛孔式、微筛孔阵列式、微元件组合式等多种微化工设备,突破多项微化工技术产业应用的重大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微化工技术在万吨级湿法磷酸净化、酸团萃取、纳米碳酸钙制备、溴化丁基橡胶合成、橡胶促进剂合成等的产业化应用。

  • 朱春山

    河南工业大学 教授

  • 李鹏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 颜红侠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 田威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 蔡铭

    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食品天然产物与营养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

  • 刘德礼

    ²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上海化工研究院,为粉体过程与装备事业部部长,中国化工学会过滤与分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经信委节能环保产业专家。主要从事气固(液)分离及工业尾气吸收技术的科研与工业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向:流化床反应器内外置旋风分离器及其系统的技术优化与开发应用;工业尾气脱硫脱碳脱尘耦合撞击流流洗涤技术应用研究;天然气超净化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 赵劲松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化工系过程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工业大数据系统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务院安委会危险化学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生态环境部第一届生态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安全生产领域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化工过程安全理论和方法研究。

  • 施文正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主任,喀什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生物工程专业);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海洋食品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工分委会委员等学术兼职,江苏省盐城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课题和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农委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等,在水产品精深加工、品质评价、控制及风味形成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9项;制定上海市团体标准1项;获得4项厅局级科学进步三等奖,参与编写《海洋水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现代海洋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等专著。

  • 张虹

    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与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现任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食品协会理事。

(c)2008-2099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18906453236
15376602038
扫一扫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