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相关的嘉宾专家

  • 袁胜华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第三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一直从事固定床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工艺技术、石蜡加氢精制催化剂和用于可降解单体材料生产的铜系催化剂研发。荣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获得2015年度国家发明专利金奖。申请中外发明专利15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冯翠萍

    陶氏化学(投资)有限公司反应化学工程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具有10余年的有机硅产品工艺研发及放大生产经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公司相关事业部产品和工艺研发、放大及量化生产过程的反应化学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的技术支持。

  • 柳彦宏

    泰山学者,烟台国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计算机方向高工,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历任上市公司和央企数字化负责人,中国优秀CIO,曾兼任某国际开源数据分析项目中国区版主。长期致力于物联网与数据分析系统在化工工业领域的应用。拥有30多家化工、新材料类上市公司智能化项目经验和20多年的大数据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长期致力于物联网与数据分析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带领公司创始团队长期深耕人工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落地解决。

  • 李群生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中心主任/化学工程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张刚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分离膜及高性能耐热耐腐蚀特种高分子,包括聚苯硫醚(PPS)、聚芳硫醚砜(PASS)、聚酰胺、聚芳酯(PAR)、聚醚砜(PES)、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等及环保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构建-催化合成-性能研究及产业化工作。

  • 张艳中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研究院-中化蓝天氟材料有限公司聚合物高级技术总监,理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中国氟硅行业杰出成就奖。

  • 王印海

    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名誉会长

  • 杨伟文

          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金牌讲师,自 2000 年起从事管理体系咨询认证,2008 年起从事认证咨询与管理咨询,曾兼职执教大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营销等课程讲授。擅长培训以及大型项目咨询、高端项目咨询、管理体系增值审核、管理诊断、管理咨询(内控、风险管理、营销管理与分析、绩效管理等)。

          先后为三友化工股份集团讲授风险管理、为沈阳宝马汽车讲授六西格玛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及新版审核指南培训,为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讲授营销和体系化思维课程,为航天二院长峰新联、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兴机场、中航兰飞公司等众多单位讲授质量管理、其他管理体系标准和制度体系建设。

  • 褚小立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

  • 曾强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副处长

  • 李宁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近年来主要从事生物催化领域的研究,在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生物基化学品合成、天然产物改性、辅酶再生及绿色化学等方向具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在ACS Catalysis, Green Chemistry, ChemSusChem及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得15件中国发明专利和2件美国专利授权。担任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目前,担任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及Processes编委。曾受邀作为Frontiers in Chemistry的客座副主编主持一期专刊“Biocatalytic Synthesis of Biobased Furan-Derived Chemicals, Fuels and Materials: Toward Sustainable Biorefineries”。与白云山化学制药厂、广州腾顺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多项产品技术。

  • 王世波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高分子材料及化工、工业催化,专注于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合成表征高性能化以及相关重要单体的研究,如PBAT,PBS,PPC,PGA,PLA等。作为第1发明人申请国内外专利一百余件,目前授权一百多件,有的已经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开发的相关催化剂填补国内空白,解决了国内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章十余篇, 2015年作为第1发明人荣获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一等奖 ,2019年荣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刘珞

    副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

  • 高国华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先后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工系、日本北海道大学触媒化学研究中心、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化学系工作。担任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委员、资深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重大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在Chem. Rev., Chem.Sci., Chem. Commun., Green Chem., Org. Lett.等SCI源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

  • 石磊

    沈阳化工大学教授、博导,特色资源化工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聘专家,山东胜华新材料和山东惟普新能源首席科学家,辽宁省化工学会理事。研究领域:新能源关键电池材料,工业催化及精细化工。曾先后获得辽宁省“兴辽英才”科技领军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创新人才、沈阳市第一批科技管家及特派员,多项辽宁省及沈阳市自然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专委会委员、工程热化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委会青年委员、辽宁省化工学会资源化工与材料专委会秘书长。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及完成项目4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新疆兵团重点研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以及多项与知名上市企业合作项目。牵头成立醇、醚、酯绿色合成化大-新疆天业联合工程中心,新能源电池材料创制化大-石大胜华联合重点实验室,获企业持续稳定经费支持。在Accounts Chem. Res., ACS Catal., Chem. Eng. J., J. Catal.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H值为20,已授权技术发明专利60余项。解决行业多个共性关键问题,形成了多项专有技术。

  • 刘志敏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可再生碳资源清洁高效转化”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绿色化学研究,在绿色溶剂设计、性质与功能研究以及催化可再生/可循环碳资源化学转化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现任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委会副主任等。

  • 荣峻峰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博士,正高级高

    工,博士生导师;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专家”。碳基纳米材料领域学术带头人。主持筹建了中国石化新能源研究所并担任所长。曾担任国家氢能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石化重点项目及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课题或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催化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工作,主持开发的多项技术实现了工业应用,已申请发明专利266项,获中国专利授权180余项,获国际专利授权39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得中国工程院“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和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一等奖,以及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 陈均尉

    浙江昌海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长期从事生产管理、工程项目建设与技术进步等相关工作。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成功引入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器、膜分离与连续萃取分离等连续生产制造先进技术,实现了生产工程装备的本质安全与系统的自动化生产。精通医药化工企业管理、工程技术优化应用与实施。

  • 张洁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2011年博士毕业于法国洛林大学,随后进入法国里尔中央理工大学催化与固体化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进入通用电气(中国)研究开发中心,主要进行碳基能源转化利用过程强化研究,2018年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主要从事基于流动化学和3D打印技术的化工过程强化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STS双创项目、企业横向等若干项目,已在Nano Energy、CEJ、CES等重要化工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 骆广生

    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微化工技术方向创始人和分离科学与技术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微尺度流动化学、微化工技术、分离科学与技术、多相流动与传递、粉体材料制备等研究。致力于微化工理论体系构建和微化工技术从概念到工业应用的突破,揭示界面力、粘性力等对多相微分散体系的调控机制,发展基于剪切力调控的微分散方法和设备,分析微分散过程中动态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探索微尺度混合、传递和反应基本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发展分离和反应过程强化新方法,提出微设备放大和微化工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发明微槽式、微滤膜式、多重孔径微筛孔式、微筛孔阵列式、微元件组合式等多种微化工设备,突破多项微化工技术产业应用的重大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微化工技术在万吨级湿法磷酸净化、酸团萃取、纳米碳酸钙制备、溴化丁基橡胶合成、橡胶促进剂合成等的产业化应用。

(c)2008-2099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18906453236
15376602038
扫一扫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