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博士,正高级高
工,博士生导师;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专家”。碳基纳米材料领域学术带头人。主持筹建了中国石化新能源研究所并担任所长。曾担任国家氢能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石化重点项目及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课题或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催化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工作,主持开发的多项技术实现了工业应用,已申请发明专利266项,获中国专利授权180余项,获国际专利授权39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得中国工程院“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和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一等奖,以及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星海骨干,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大连市高端人才;2008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2013年于大连理工大学取得工学博士学位;曾分别在美国南卡莱罗纳大学和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进行访问交流;主要从事催化新材料、非常规能源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烯烃低聚、电催化还原、环境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2011年博士毕业于法国洛林大学,随后进入法国里尔中央理工大学催化与固体化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进入通用电气(中国)研究开发中心,主要进行碳基能源转化利用过程强化研究,2018年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主要从事基于流动化学和3D打印技术的化工过程强化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STS双创项目、企业横向等若干项目,已在Nano Energy、CEJ、CES等重要化工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教授
上海沣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大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工艺安全技术及风险管理高级顾问、高级培训讲师、资深HAZOP培训讲师、PSM培训师、注册化工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二级安全评价师,拥有10年石油化工与天然气行业风险分析与咨询经验。
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副主任(执行),河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硫磷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化肥、工程热化学专家,中国石化、磷复肥专家,教育部磷工程中心技术成员,自然资源部黄河流域中下游水土资源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河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成员,河南省健康科技学会副理事长,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治理智库专家。全国磷复肥与磷化工信息中心主任,《磷肥与复肥》主编,《无机盐工业》编委,《环境教育》专委会委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十二五863”、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参与国家“七五”—“九五”攻关推广,省“九五”攻关(列为国家示范),承担国家及省部级、企业等科研项目70余项。主研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项目5项,涉及秦巴山脉河南片区、黄河流域、河南省能源革命、河南省域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课题。 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参编学术专著6部、教材2部。
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高级能源审计师,欧洲商业管理学院EMBA,德国机构认证培训师。曾任北京某制药企业工程高管。从事机电设备建造、管理30年,曾在全球知名药企诺华制药任动力经理、德资药企雷诺丽特任工程总监,负责厂房设施设备管理,负责制定管理制度,编写SOP。具有丰富的维护管理和实操经验。2022年翻译完成《ISPE良好实践指南:维护》第二版(172页)。
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导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8),德国赫姆霍兹协会-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交流学者,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清源学者”青年人才。
扫一扫,关注我们
(c)2008-2099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