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点实验室主任、讲席教授;1997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3年先后任日本大阪大学助理教授和三菱化学主任研究员;2003年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特聘教授/讲席教授;2017年起担任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发表研究论文35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有多项成果获得工业化应用。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化学会会士。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催化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2年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化工学院,2007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2007年~2009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2011年在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进入浙江大学工作至今。荣获第九届中国催化青年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等荣誉。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以及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基金等项目。王勇课题组致力于工业催化剂的研发,特别是基于多孔炭及金属氧化物的负载型工业催化剂的开发及相关反应机理的研究,所研发的多个催化剂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Chem., 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被引用2.3万余次,H-index 66。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研究成果荣获中国专利金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发明特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分离膜及高性能耐热耐腐蚀特种高分子,包括聚苯硫醚(PPS)、聚芳硫醚砜(PASS)、聚酰胺、聚芳酯(PAR)、聚醚砜(PES)、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等及环保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构建-催化合成-性能研究及产业化工作。
北华大学副校长/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近年来主要从事生物催化领域的研究,在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生物基化学品合成、天然产物改性、辅酶再生及绿色化学等方向具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在ACS Catalysis, Green Chemistry, ChemSusChem及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得15件中国发明专利和2件美国专利授权。担任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目前,担任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及Processes编委。曾受邀作为Frontiers in Chemistry的客座副主编主持一期专刊“Biocatalytic Synthesis of Biobased Furan-Derived Chemicals, Fuels and Materials: Toward Sustainable Biorefineries”。与白云山化学制药厂、广州腾顺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多项产品技术。
博士生导师,入选湖北省人才项目。2011年硕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导师许建和教授),2015年博士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回国后在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3年,之后在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研究方向:酶工程、生物催化与计算生物学。目前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第·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Catalysis, Green Chemistry等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多个国家、省部级与企业横向项目。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高分子材料及化工、工业催化,专注于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合成表征高性能化以及相关重要单体的研究,如PBAT,PBS,PPC,PGA,PLA等。作为第1发明人申请国内外专利一百余件,目前授权一百多件,有的已经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开发的相关催化剂填补国内空白,解决了国内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章十余篇, 2015年作为第1发明人荣获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一等奖 ,2019年荣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以“绿色合成与催化转化”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发表SCI文章10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曾获盐城市“515”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多项,与多家企业合作,有很好的成果转化。201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二等奖,2014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6年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沈阳化工大学教授、博导,特色资源化工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聘专家,山东胜华新材料和山东惟普新能源首席科学家,辽宁省化工学会理事。研究领域:新能源关键电池材料,工业催化及精细化工。曾先后获得辽宁省“兴辽英才”科技领军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创新人才、沈阳市第一批科技管家及特派员,多项辽宁省及沈阳市自然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专委会委员、工程热化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委会青年委员、辽宁省化工学会资源化工与材料专委会秘书长。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及完成项目4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新疆兵团重点研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以及多项与知名上市企业合作项目。牵头成立醇、醚、酯绿色合成化大-新疆天业联合工程中心,新能源电池材料创制化大-石大胜华联合重点实验室,获企业持续稳定经费支持。在Accounts Chem. Res., ACS Catal., Chem. Eng. J., J. Catal.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H值为20,已授权技术发明专利60余项。解决行业多个共性关键问题,形成了多项专有技术。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包括烯炔与小环化学,不对称催化,近年来设计和发展了一系列手性膦催化剂和配体Sadphos。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学者(跟踪),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资助。是中国化学会第三届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磷化学专业委员会和第一届工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扫一扫,关注我们
(c)2008-2099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