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从事流动合成+智能工艺优化,将数字技术与化学合成技术融合,构建并形成了可实现高效合成的流动反应器及流动合成技术。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微化工技术方向创始人和分离科学与技术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微尺度流动化学、微化工技术、分离科学与技术、多相流动与传递、粉体材料制备等研究。致力于微化工理论体系构建和微化工技术从概念到工业应用的突破,揭示界面力、粘性力等对多相微分散体系的调控机制,发展基于剪切力调控的微分散方法和设备,分析微分散过程中动态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探索微尺度混合、传递和反应基本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发展分离和反应过程强化新方法,提出微设备放大和微化工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发明微槽式、微滤膜式、多重孔径微筛孔式、微筛孔阵列式、微元件组合式等多种微化工设备,突破多项微化工技术产业应用的重大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微化工技术在万吨级湿法磷酸净化、酸团萃取、纳米碳酸钙制备、溴化丁基橡胶合成、橡胶促进剂合成等的产业化应用。
南京药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艺化学总监,流式化学部及创新设备部负责人,成功搭建了南京药石科技的流式化学平台,在精细化学品及医药中间体的连续流工艺开发及流式设备的设计、加工、集成和应用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知。主导成功开发的克级至吨位级规模的连续流项目数百个,涉及反应类型50+,如高温高压、深冷、还原、氧化、臭氧化、重氮化、硝化、卤化(氟化、氯化、溴化、碘化)、curtius重排、光催化、电催化、聚合等。重点解决常规间歇式反应过程中剧烈放热放气、反应选择性差、收率低、反应时间长、危险或重味道物料的使用、超高或超低温及高压反应要求苛刻等方面。在多步反应连续化、连续end-to-end、及PAT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经验。
药石科技工艺安全部负责人、浙江晖石药业安全部副总监、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主要负责物质本身及反应过程的热风险测试、工艺设计与其运行过程中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优化以及相应的工厂生产安全管理等,在工艺安全领域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积累及7年以上的实战经验。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微化工过程与多相微流控技术研究,致力于多相微分散体系的传递与反应过程基础及其应用研究。
沈阳化工研究院“辽宁省微化工专业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负责人,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骨干,带领团队负责特殊结构反应器的设计、建模和制造,擅长针对不同反应工艺和物料状态设计特殊结构反应器,解决反应过程强化难题。擅长根据工艺特点通过反应器串并联解决工业放大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课题组从事传递过程强化与智能反应工程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微流控芯片、微反应器、智能连续反应过程、计算流体力学、3D打印、界面化学和微纳米材料等。目前研究兴趣集中于先进化学制造过程领域,开发设计了新型毛细管微流控芯片、3D打印微反应器、仿生柔性反应器、自动连续流反应系统、动态结构催化反应器等。
扫一扫,关注我们
(c)2008-2099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