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食品安全,筑健康未来 第18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大会开幕

     登录

促食品安全,筑健康未来 第18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大会开幕


发布日期:2024-11-12 浏览次数:49

核心提示:促食品安全,筑健康未来 第18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大会开幕

今天,在金秋的上海,风和日丽。以“促食品安全,筑健康未来”为主题的第18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大会(以下简称CIFSQ)在上海虹桥绿地铂瑞酒店开幕。创办于2007年CIFSQ大会,以“提升全球消费者食品安全”为理念,以思想创新、新技术交流为宗旨,历经17年,已经打造成为中国、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食品安全领域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技术交流活动。

民以食为天。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食品消费及营养健康的需求。今年,国务院针对践行“大食品观”也出台了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第18届CIFSQ大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举办的,并以“食品创新、技术创新”为主线策划了内容丰富的大会议程。

 

 

大会开幕式邀请到CIFSQ大会海外主办单位-国际食品保护协会执行总监 Lisa Garcia女士、CIFSQ大会名誉主席,前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葛志荣先生、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许瑾先生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CIFSQ大会顾问陈君石先生分别做了开幕致辞。

随后大会进入到了第一章节--食品安全监管论坛:分别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女士、美国食药局人类食品首席副局长Donald Prater先生、美国农业部行政办公室食品安全与检测服务负责人Paul Kiecher先生分别围绕着食品安全监测、监管做了主旨报告。李宁主任在报告中围绕着食品污染、有害因素以及食源性疾病两大监测系统做了介绍,在报告中,李主任强调了监测数据在主动发现重大隐患,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及支撑评估标准方面的积极作用。Donald Prater先生在其主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美国FDA在机构上的变革 — 成立了人类食品部门。在介绍了人类食品部门的构成以及职能后,Prater先生强调了创新技术,如机器学习、全基因测序在防范微生物、化学污染以及疾病传播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所长泰山先生围绕着新材料以及在不同领域应用,特别是针对新材料应用方法和指导的研究对于降低风险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德国联邦还针对新材料成立协调工作组,凸显对新材料前景的关注。

在大会“创造安全食品未来”章节,多位演讲嘉宾分别围绕着人工智能技术、全基因测序技术、创新技术与合作做了精彩发言。其中,都柏林大学教授Patric Wall先生在题为“人工智能与未来”的演讲中向与会者展现了食品安全未来的发展趋势--食品安全领域正在经历一场范式转变,这一变革由基因组学、计算机技术、精准营养学以及增强的沟通方式等尖端进展所推动。而借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AI)加持的计算毒理学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能够有效预测与食品污染物、添加剂和环境因素相关的毒理学风险,从而改变食品安全为主动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安全干事Masami女士在其发言中指出:以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未来食品安全的分析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改变传统的供给系统,催生了新食品生产系统以及室内农业生产形式,而全基因测序技术在未来食物供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来自香港浸会大学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教授则重点阐述了产学研的结合,把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进食品安全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的工作重点,“新食品资源与生产系统”,及我们的“大食品观”也成为本届CIFSQ大会的重点之一,不但在大会首日组织了来自美国、德国、新加波、中国的专家们展开研讨,还在大会第二天分别围绕着监管与风险评估以及细胞基食品与精准发酵技术为专题展开研讨。在首日的新食品章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先生就新食品资源与合成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定位进行了阐述。由于新食品的特殊性,无论从监管角度,还是安全性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因此今年的CIFSQ大会就新食品的创新和安全性特开辟一场圆桌讨论,新加坡食品局科学家Ong先生以及新加坡未来食品安全中心主任陈维宁教授与来自美国、德国的专家共同展开讨论,受到全场的欢迎。

众所周知,分析方法是减低食品安全风险,确保消费者健康的重要手段,随着传统分析方法在测试周期、测试成本、测试精确度以及国际上对动物福利呼声的不断升高,以及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发展,以非动物性测试提供生物与化学危害及风险信息的方法,即新技术方法(NAMs)也越来越受到青睐,这也是本届大会上的一个重点话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先生领衔组织了新技术方法论坛,在大会首日组织了一场国际化的圆桌讨论,并在第二天组织一整天的论坛,从监管角度、方法论研究角度、应用策略以及应用案例角度展开研讨,旨在揭示新技术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前景。

本届CIFSQ为期两天,除了第一天的大会外,还将在10月31日举办包括新食品资源与生产系统、全基因测序技术、新技术方法、食品过敏原控制、真菌毒素与粮油食品安全、食品饮料行业水资源再利用、食品安全文化以及食品安全热点话题在内的14场专题技术论坛。CIFSQ大会同期还举办了面向检测仪器、设备以及服务的展览展示,包括安捷伦、华大智造、梅里埃营养科学、Romer Labs、赛默飞等检测设备企业;百事、达能、可口可乐、雀巢等食品饮料企业;新食品行业之星的周子未来;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香港浸会大学作为参展企业或机构参加展示。

 

欢迎大家关注本届大会,共同推进食品安全,创造健康未来。

大会官网:http://www.chinafoodsafety.com


行业标签: 农业 食品行业 体系 产学研 农林 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大会

职能标签: 食品安全监管 质检 设备企业 饮料企业 市场监督管理局 总监 饮料行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 酒店 食品饮料企业

知识点: 食品 发酵 饮料 营养 动物 健康 安全 标准 食品安全 粮油 微生物 生物 检测 创新技术 监督 热点 营养健康 控制 消费者 IFS 食品生产 风险 成本 化学 仪器 过敏原 监测 分析方法 评估 开发 沟通 国际食品 毒素 质量控制 食品污染物 材料 大食物观 生产 监督管理 添加剂 食品安全文化 真菌毒素 新材料 未来食品 化学危害 过敏 食源性疾病 风险评估 合成生物学 生物技术 污染物 生产系统 设备 供给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污染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环境 方法论 生物学 有害因素 化学污染 过敏原控制 合成生物 环境因素 安全风险评估 人工智能 市场监督管理 发酵技术 精准营养 监管 细胞 毒理学 基因 成果转化 食源性 食物观 质量 定位 信息技术 安全监管 疾病传播 FDA 合成 动物福利 食物供给 基因组 污染 科研成果转化 新食品 基因组学 安全风险 危害 AI 隐患 基因测序 生产力 农业生产 案例 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声明:

①食品伙伴网将行业会议培训信息展示于本平台,仅供您搜索。有关报名等详细情况请自行联系组织方或主办方进行核实。
②会议与培训等相关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完全归其培训机构或主办方所有。


下一篇: BIO CHINA2025生物发酵展高歌猛进,规模再升级, 亮点及活动发布,精彩就在此刻!

上一篇: 【出口相关培训】出口食品检测、出口合规、东南亚出口等汇总(2024.11.12汇总)

联系我们

电话:0535-2122191

邮箱:ctc@foodmate.net

手机:15376602038(微信同步)

QQ:3416988473

扫一扫,关注我们


会培中心 | 行业会议 | 行业培训 | 会员中心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免责声明 | 服务内容

(c)2008-2099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



返回顶部小火箭